作者 Richard Culatta
翻译 徐楠茜
亲爱的Sandy,
我总是很感激你带来教育和创新方面的洞察,特别是你居然能在Email里用上即时贴!弄清『创新』到底意味着什么非常重要,尤其是现在这个词被用得越来越多,有些泛滥。当大家谈论教育创新的时候,我经常希望可以看到他们脑子里面到底在想什么。我几乎可以保证每个人脑子里面想的都很不一样。当然这不是一件坏事,不过这意味着在我们谈论之前,要先把我们谈论的东西界定清楚,以免各说各话。你在即时贴中提到的要点可以用于区分我们的方法是否属于创新。但我想我们很快就会发现,其实这里面的每一点本身就是创新,只不过用不同的形式来体现。创新既是由下而上,也是由上而下的。它既是渐变的,也是跃进的。所以你的尝试可以作为一个轴线,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创新放到上面来比较,看清在发的事情。我尝试了一下:
为了测试这些轴线是否正确,我将三种不同的创新放上去:反转课堂(比如说学生在教室做作业,回家利用视频听讲),普遍核心标准,可汗学院(Khan Academy)。反转课堂是渐进式的,着重于『怎么教』,属于自下而上的创新,影响力中等。普遍核心标准是跃进式的,着重于『教什么』,从上而下,有很大的影响力。Khan Academy是跃进式的,着重于『怎么教』,自下而上,有很大影响力。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个人脑海中的教育创新放到这些轴线上,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趋势。比如,我们可能发现很少有跃进式的大影响力的创新出现。这尤其可惜,我们正需要这种类型的创新。这是为什么呢?
我觉得是因为两点,第一,教育本身具有满足现状的本质,哪怕已经不适用,但跃进式的创新会令人不适应。所以在教育领域,我们求助于我所谓的『削铅笔』式的创新。当你削铅笔的时候,它变得更加好用。这种简单的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我们觉得,如果就把我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种创新上,我们应该会变得更好。但问题是笔只能尖到一定程度,削得再多也不可能让铅笔变成钢笔,或者笔录机,或者S i r i。于是在某个时间点上我们不得不停止针对现有模式的微小修改,转变到一个可以提供更大好处的模式。在教育领域,相比于丢弃已有解决方案,来发展一个可以带来变革的新方案,人们更倾向于反复修改现有的方式。
第二个问题是,要在教育领域带来大规模的创新真的很难。我们发现和扩展新的方式很慢,这很可惜。其他产业的创新规模化速度要比教育要快得多。这可能归结于我国没有横跨100000个K12学校和7000所高等教育学校的渠道。教育部不久就会推出一个『典范马达』——一个可以让教育者、家长和研究人员看到真实在学校发生的跃进式变化的地方。我们希望它可以加速创新的扩展,但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教育领域的创新得到大规模扩展?我们如何评估一个创新是否真正带来了改变?要让创新被广泛接纳采用,这是不成问题,但这并不会从本质上带来教育的转变。我们如何能走得更远更快?希望您有好的答案!